从“日间”到“日归”的提速秘诀
在2022年全国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,我院第三次获得“A+”,进入全国前10%行列。从成绩单来看,我们用并不占优势的床位规模完成了和同级医院差不多的服务总量,并且在服务效率方面还凸显出明显优势。这背后隐藏的,是时间换空间的重大战略。
“日间手术”是用“时间换空间”的典型案例,而日归手术是日间手术的进阶版,将过去住院24小时的日间手术缩短为当日入院、当日手术、当日出院,患者不在医院内过夜,真正实现无床病房。医院不设病床,听起来不可思议!一个涉及诸多部门的项目由护理团队牵头,这合理吗?
在整个日间手术运行过程中,护理起到协调和联结的重要作用,保障工作高效和顺利的开展。日间手术的迭代升级之路,离不开一群深耕细作的护理拓荒者。
拓土开荒,步履维艰
我院的日间手术模式于2014年开始谋篇布局,2015年正式运行,2016年在华西日间手术中心成功经验借鉴的基础上,成立了省内地市级医院的第一家日间手术中心。同时创新性地启用预约入院模式,在院前检查纳入报销的地方医保政策的支持下,突破了支付瓶颈,让日间手术的发展成为可能。所有人摩拳擦掌,对解决老百姓“住院难”问题势在必行,但却被现实浇了一盆冷水。
患者说:我心里没底
患者A说:“还没做好心理准备,很焦虑,给我说什么我都记不住。”
患者B说:“做了手术后为什么不多住几天,让我好了再出院?你喊我做了手术就走,我又不是专业的,万一我出现问题咋办?”
医生说:服务效能低
医生A说:“不知道哪天的床能预约,都通知病人能做手术了,结果床位又被其他科室先申请了。”
医生B说:“手术排期调配不合理,有时候人满为患,有时候出现空床,效率不高。”
护士说:需要信息化支持
护士A说:“预约床位和随访都是通过手工登记,在预约阶段无法高效管理床位,经常出现未按约定日期使用床位的情况,随访浪费人力资源且效率低下,同时无法实现数据的信息化监测和分析。”
护士B说:“手工登记造成日间手术中心与临床各科室信息不对等,医生无法知晓床位使用情况,从而提出手术需求,造成某一天中心一床难求,某一天又可能出现空床的局面。”
护士C说:“尽管严格按照准入标准进行日间患者筛选,但骤然缩短住院时间又没有信息化的支持,从术前到术后的全程管理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。”
从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呼声中,不难发现,患者需要术前术后的信息支持来打消对手术的顾虑,护士需要信息系统优化临床护理工作,从入院前管理到出院后的延伸护理全程保障患者的安全。为此,我们大胆探索、持续改进,梳理从术前到术后的流程,精心设计一套适用于日间医疗中心的管理模式。